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从发挥比较优势到提升竞争优势 积极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上的演讲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 崇 泉

(2011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

尊敬的曾培炎理事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何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过去的十年,中国充分发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出口拉动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约10%,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世界排名由第6位跃升至第2位,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正在成长为规模空前、增长迅速的第二大经济体。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下面我就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与大家交流以下几点看法。

  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显著增强。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经受了挑战,较好地适应了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中国企业总体竞争力明显提高。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61家中国大陆企业入围,比2010年增加15家,这已是中国入围企业数量连续第8年上升;2010年入围世界500强的43家企业全部继续入围,排名平均上升了42.6位。2002至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明显高于同期世界企业500强的6.9%和美国企业500强的4.1%的增长水平。

  二是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上升,从2009年开始,我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出口份额从10年前不足4%增加到10%以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速发展,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长50%。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68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2%,占全球总量的5.2%,跃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已由5年多以前的10:1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6:1。今年1-7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已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

  三是中国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显加快。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中国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四。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通讯、智能电网、电动车、三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等项目上,已取得积极进展,有的已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能规模,有的已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以比较优势为核心构建的竞争力缺乏"后劲"。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在现代国际产业链中,我国仍处于链条分工的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少企业主要依靠低端制造、低价劳动力、高资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来增加产值和获取微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劳动力成本低及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其次国际化竞争经验和规则意识不足。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经历国际市场严酷的竞争考验,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开发或经营垄断性资源壮大了企业规模。对比中美入围2011年世界500强的企业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过多地集中于国有银行和国有能源企业。部分企业主要靠政策帮助和政府支持在国际上竞争,是"套着救生圈游泳",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不足。还有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缺乏长远谋划和运筹,战略意图不明确,在海外并购中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一般认为,海外收入超过30%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一个标志。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海外业务高于30%的企业不足30家。此外,部分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高,运用法律规则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

  三应对国际化竞争的"软实力"欠缺。总的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标准意识淡薄,缺乏国际标准化制定的话语权和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约为主要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一半,企业拥有的国际专利数量仅占全球的2%;由我国提交或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不足20项,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2%。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一些大企业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当地化能力也凸现出严重不足。

  三、提升竞争优势,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和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潮流,中国企业要积极适应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调整治理机制和经营战略,拓展比较优势空间,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通过技术创新,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应当在发挥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新形势。

  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敢于"走出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变化中的机遇,以自身的优势去寻求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第三,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竞争水平。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将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种新形势需要企业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注重主营业务和相关业务多元化的全面发展,形成企业完整的产业链,以"质"、"优"、"特"取胜,提高竞争水平。

  第四,通过跨国并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大跨国经营规模,积极开展对境外技术领先企业的投资,在对外投资时需科学论证,慎重决策,通过并购大幅节省开发成本和时间,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获取更多利润。同时,转变资源、能源投资观念,从单纯的占有向全球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跨国投资,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可以预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将涌现出若干个本土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培育出一大批中小型的跨国公司,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走出新天地、打开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谢谢!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